使用说明:点击“全屏”可放大地图窗口;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;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;地图左上角“+”可放大“-”可缩小;“上下左右箭头”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;点击“三维图/二维图/卫星图”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、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。
区域概况
县境内峰峦起伏,沟壑纵横,红河绕县境北缘奔流而过。境内地势大致中部高,南北低,96%的面积为山地,一般海拔在1000-2000米之间,最高的山是东南部的么索鲁玛大山,主峰海拔2745.8米,最低点为东北边缘的曼车渡口,海拔259米。年平均气温11.2-23.4°C,立体气候较明显,有"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"之说。降水量悬殊较大,北部低山河谷地带为700-900毫米,南部山区为1500-2000毫米,全县年均降水量1340毫米。常出现冬春少雨易干旱,夏秋多雨,时有山洪发生的现象。
红河县地处云南省红河西南部,红河中游南岸。东接元阳县,南连绿春县,西与元江县、墨江县接壤,北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,地处三地州六县接合部。全县土地面积2019平方公里,县政府驻地迤萨镇,距州府蒙自146公里,距昆明318公里。
红河县汉代属益州郡胜休县,明代属临安府的思陀甸、左能寨、落恐甸、溪处甸、亏容甸土司区。民国时期推选区乡制设石屏县第六区,区、乡制与土司制长期并存。1950年设红河县,1957年隶属红河州。
地理特点
红河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缘和哀牢山余脉地区,境内群山起伏,河谷狭窄,地势中部高,南北低。整个区域除北部红河谷地有几个面积狭小的河谷冲积小盆地外,96%以上的面积为山地,一般海拔在1000-2000米之间,最高海拔2745.8米,最低海拔259米。红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,由于群山起伏,地形复杂,立体气候十分明显。全年平均气温20.9℃,年降雨量945.3毫米,森林覆盖率14.2%。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、西南部山区,其中阿姆山有森林面积41.27万亩,已被省政府批准列为自然保护区。县城内主要动物有蟒蛇、懒猴、黑冠长臂猿、马来熊、金钱豹等。
县境内峰峦起伏,沟壑纵横,红河绕县境北缘奔流而过。境内地势大致中部高,南北低,96%的面积为山地,一般海拔在1000-2000米之间,最高的山是东南部的么索鲁玛大山,主峰海拔2745.8米,最低点为东北边缘的曼车渡口,海拔259米。年平均气温11.2-23.4°C,立体气候较明显,有"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"之说。降水量悬殊较大,北部低山河谷地带为700-900毫米,南部山区为1500-2000毫米,全县年均降水量1340毫米。常出现冬春少雨易干旱,夏秋多雨,时有山洪发生的现象。
所产植物
全县土地面积308.5万亩,是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物质条件。历史上境内森林资源丰富,林木种类繁多,且多为阔叶林,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野茶树、大树杜鹃等十余种。红河大翼橙,四季常绿,果实如球,是柑桔起源中心在中国的铁证。但近数十年来,由于人口增长,生产生活活动频繁,森林面积有所减少。全县有大小河流20余条,组成南北两个水网,水资源可观:地下水出水量约4亿立方米,全县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,但开发利用率还相当低。境内矿藏有铜、铁、铅、石棉、石膏、大理石等,以非金属矿为主,尤以石膏为冠。野生动物种类较多,其中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亦不少。野生药用植物很多,盛产的有杨梅皮、枳实、何首乌等。主要植物有云南松、思茅松、油杉、桅木、桦木等。金属矿藏有铜、铅、锌、铁、钼、沙金,非金属矿有石膏、石棉、大理石、花岗石、水晶石、硅石。县内有大小河流20余条,主要河8条,分属红河水系、李仙江水系和藤条江水系,全年地表水径流量12.66亿立方米,地下水径流量4.03亿立米,水能资源蕴藏量19.78万千瓦,可开发容量8.2万千瓦。
历史
红河县历史悠久。2000多年前,少数民族先民就在境内的土地上生息。唐(南诏)时,有官桂思陀部、铁容部等部落崛起,隶属于南诏通海都督府。宋(大理)时,被列入"三十七部蛮",属秀山郡。元代,先后隶属于和尼路和元江路,其间曾设落恐万户、溪处副万户,属南路总管府,推行羁縻政策。明朝洪武年间,正式在境内建立世袭土司制度,分别封设亏容甸、思陀甸、落恐甸、溪处甸、瓦渣甸和左能甸6个长官司,均属临安府,为云南边疆诸县土司较多的地区之一。从清代直到民国时期,除迤萨、浪堤等地属元江府(州、县)管辖外,其他均为土司区域,先后隶属临安府和建水、石屏州(县)领辖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于1951年5月建立县人民政权。从此,各族人民结束被奴役的历史,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。1957年前,属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;1957年后,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。2000年,全县有13个乡、1个镇、91个村委会、826个自然村。县城迤萨镇,在清朝乾隆以后就逐渐形成集镇,是江内外物资集散地,也是滇南著名的侨乡。县人民政府建立后,县治一直设在这里。
素称
红河县素有"侨乡"之称,而华侨和归侨、侨眷又多集中在县城迤萨镇,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。清光绪年间,境内有人开始到越南的莱州和老挝的琅勃拉邦山区经商。清宣统末年(1911年),迤萨举人冉师孔(学泗)率先走通老挝川圹的商路。其后,安邦村邵恒泰第一个到老挝侨居下来。民国年间,一度出现“下坝子”和“走烟帮”的热潮,迤萨汉人纷纷组织马帮辗转异国他乡经商、不少人先后在老挝、越南、泰国侨居,成为第一代华侨。20世纪70年代后期,越南、老挝当局反华排华,许多侨胞沦为难民,他们迫于生计,陆续移居欧美、日本。红河县华侨现分布在亚洲的老挝、越南、泰国、缅甸、新加坡、菲律宾、日本、美洲的美国、加拿大,欧洲的英国、法国、瑞士、联邦德国,大洋洲的澳大利亚、新西兰,非洲的多哥等世界五大洲的16个国家或迁居祖国的台湾、香港、澳门等地区,至今全县有872户3557人侨居各国,国内归侨、侨卷808户3405人。广大华侨在侨居国不亡自己是炎黄子孙,他们坚持正义,爱国爱乡,对当地人民以诚相待,友好相处,共同建设家园,为促进中外物资、文化交流,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。
清朝时期,在汉族聚居的迤萨、浪堤、大羊街等少数村寨设有几处义学、书院和私塾。民国以后,民间办起一批学校,培养了一些人才。但由于学校少,人民群众生活困难,加之受世俗观念束缚,少数民族子女入学者甚少,广大农村文盲充斥。建县后重视教育,采取多种形式办学,学校逐步增多,教育事业蓬勃发展。至2000年,全县共有小学177所,在校学生3万余人,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0%以上,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%;中学14所,在校生5300人;各级各类教职工1982人;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5.4%,基本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。
地域文化
境内民族民间文学蕴藏丰富,民族歌舞颇具特色。哈尼族舞蹈《捉泥鳅》、《棕扇舞》登上首都北京的文艺舞台,颇受称赞。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出现了一些成果,《阿扎》、《出嫁歌》、《狐狸和他的朋友》等哈尼族、彝族民间故事和风俗诗歌获得省的奖励。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日益活跃,被誉为"歌舞之乡"的垤施、洛孟彝族音乐舞蹈,得到省内外观众的赞誉。
行政区划
红河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。
红河县辖1个镇、12个乡:迤萨镇、甲寅乡、宝华乡、洛恩乡、石头寨乡、阿扎河乡、乐育乡、浪堤乡、大羊街乡、车古乡、架车乡、垤玛乡、三村乡。
[1]
历史沿革
行政区划网1951年设红河县。元江下游为红河,故名。
2000年,红河县辖1个镇、13个乡:迤萨镇、勐龙傣族乡、甲寅乡、石头寨乡、阿扎河乡、洛恩乡、宝华乡、乐育乡、浪堤乡、大羊街乡、车古乡、架车乡、垤玛乡、三村乡。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:全县总人口267627人,其中各乡镇人口(人): 违萨镇 15953 勐龙傣族乡 13674 甲寅乡 23239 宝华乡 21684 洛恩乡 22006 石头寨乡 14655 阿扎河乡 34554 乐育乡 21797 浪堤乡 25774 大羊街乡 18006 车古乡 10608 架车乡 17909 垤玛乡 13673 三村乡 14095
2001年,全县辖1个镇、12个乡、1个民族乡:迤萨镇、甲寅乡、宝华乡、洛恩乡、石头寨乡、阿扎河乡、乐育乡、浪堤乡、羊街乡、车古乡、架车乡、垤玛乡、三村乡、勐龙傣族乡。
2005年,红河县撤销迤萨镇和勐龙傣族乡,设立新的迤萨镇。
卫生事业
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,卫生面貌焕然一新。现在城乡卫生医疗防治网已经形成,各种疾病得到有效防治,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了切实保障,平均寿命明显增高。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,节育率逐步上升,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,开始扭转了盲目生育的状况。
社会经济
一、综合
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(GDP)120100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1.2%。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54600万元,增长3.0%;第二产业增加值21300万元,增长28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44200万元,增长13.5%。三次产业比重为45.5%:17.7%:36.8%,非公经济增加值68515万元,占全县GDP的57.0%。按可比价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3303元,比上年增加309元,增长10.3%。
二、农业和农村经济
2009年,县委、县政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巩固农业基础地位,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扶持力度,积极采取有效措施,促进农民增收,着力挽回遭受自然灾害损失,促使全县农业经济持续、稳步增长。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87626万元,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6.0%,其农、林、牧、渔产值分别为41522万元、7082万元、33417万元、4190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5.0%、7.9%、6.8%、4.8%,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15万元,增长3.0%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5239万元,比上年增长14.8%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72736亩,增长1.3%;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7464亩,增长2.8%,其中:甘蔗面积62151亩,增长2.4%,木薯面积44199亩,增长3.7%。粮经种植比例为60.8%︰29.1%。
畜牧业、渔业生产。大牲畜年末存栏数95130头,比上年增加20.6%;肥猪年末出栏数192030头,增长28.02%;肉类产量19461吨,增长29.7%;禽蛋产量608吨,增长14.7%。稻田养鱼77000亩,增长11.4%;水产养殖面积达3830亩,增长2.1%,水产品产量3205吨,增长4.7%。
农业生产条件。全县年末农村劳动力总资源数159997人;年末总耕地面积235460亩;有效灌溉面积14090公顷;水库蓄水量7086万立方米,水利工程供水量14166万立方米;农业机械总动力3.82万千瓦特,增长13.1%;农业化肥施用量(折纯)5803吨,下降1.1%;农村用电量2004万千瓦时,增长6.7%。
乡镇企业。全年实现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5180万元,比上年增长12.2%;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7300万元,增长16.8%;上交税金800万元,增长9.6%;从业人员66500人,增长1.8%。
三、工业
2009年,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9367万元,比上年增长25.0%,其中:轻工业23417万元,增长18.6%,重工业5950万元,增长58.8%;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3896万元,增长20.5%;规模以下企业产值15471万元,增长20.5%。规模以下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.7%,近年来首次超过规上工业企业,说明我县工业发展格局开始朝多元化迈进。
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311.7万元,增长14.5%,产销率为103.2%,比上年提高1.8个百分点;实现利税总额1833.9万元,增长48%,利润总额649.3万元,增长186.7%;实现工业增加值3955万元,增长11.5%。
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为6386吨标准煤,较上年下降51.6%;单位产值能耗0.4596吨标煤/万元,较上年下降56.8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
2009年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033万元,比上年增长59.4%,其中:基本建设完成62860万元,比上年增长48.7 %,是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;城镇私人建房2701万元,比上年增长39.0%;农村非农户(农村投资)完成投资2079万元,增长4倍;农村私人投资4120万元,增长5.5%。按完成投资比重划分:工业投资占15.1%;交通运输业占18.9%,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5.0%;教育、卫生、社会保障及文体业占7.2%;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7.4%,其他服务业占46.4%。全年施工项目136个,比上年增加81.3%,其中:新开工项目111个,同比增加146.7%。元红二级公路红河段重点项目建设本年完成投资7576万元,累计完成投资24368万元。
2009年,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05.6万元,比上年增长48.6%;竣工产值1392.6万元,增长38.9%;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1293元/人。
五、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
2009年末,全县通公路里程1220.3公里,其中:省道99.9公里、县道505.4公里、乡道521.4公里、村道93.6公里。全县拥有客运车102辆,货运车983辆。全年货运量61.16万吨、客运量41.37万人;货运周转量2262.9万吨公里、客运周转量3971.5万人公里。
2009年内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874万元,比上年增长24.0%,其中:邮政业务总量338万元,电信业务总量986万元,移动通信业务总量2550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9.4%、2.7%、35.6%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100户,同比减少11.0%;移动用户47100户,同比增长23.0%。因特网用户2600户,同比增长44.4%。
六、商贸、旅游与招商引资
2009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39万元,比上年增长22.4%。按地区分:城镇零售19920万元,农村零售13719万元,分别增长17.3%、30.5%;按经济类型分: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总额3810万元,较上年下降5.4%,其中:国有经济实现95.7万元,较上年增长10.6%;非公经济实现29829万元,其中个私经济实现20009万元,分别增长27.1%、35.5%;按行业分:批零业实现27405.6万元,住宿餐饮业完成6233.4万元,分别增长19.7%、35.7%。据工商报表反映,2009年末全县共有个体经营户3122户、从业人员5206人,分别较上年增长9.3%、11.1%;私营企业77户、从业人员1545人,分别增长18.5%、13.4%。
全年接待海外游客526人次,旅游外汇收入46.82万美元;接待国内游客 10.54万人次,创收6450万元;旅游业总收入达6931万元。以”集历史文化、民族风情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,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“旅游行业正蓬勃发展。
全年共引进招商实施项目15个,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4862万元。
七、财政、金融及保险业
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558万元,比上年增长19.0%,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3万元,同比增长19.0%;财政支出65689万元,同比增长56.2%。
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672万元,比年初增长33.2%,其中:储蓄存款62695万元,增17.6%。各项贷款余额57889万元,比年初增长102.1 %,其中:支农贷款20472万元,增长51.0%。累计净投放现金17839万元,较上年增27.4%。
全年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76万元,比上年增长79.4%;各项已决赔款426万元,比上年增长25.3%。
八、教育
加大投入,教育事业协调发展。2009年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工程,排查D级危房面积101748平方米,年内完成17个单件项目13647平方米建设任务。红河一中运动场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开工,园丁小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,教育系统廉租住房建设工程加快推进,”普实“工作通过州级验收。全面实施”三生“教育和”减负提质“工作,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。落实”两免一补“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2907.74万元,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全部免除,17311人享受农村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,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子女”上学难“的问题,促进了”两基“成果的巩固提高。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9.66%,
2009年末,全县共有普通中小学校117所,其中:高中1所、职业中学1所、初中13所、完小102所;共有幼儿园16所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.66%;初中毛入学率达101.09%;小学、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达99.77%、99.13%。高中教育有了新突破,高中毛入学率达30.95%,2009年高考上线率达64.88%,比上年提高21.95个百分点。职业教育稳步发展。进一步加快幼儿教育发展步伐,全县幼儿入园(班)率达42.29%。
全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7625人,比上年增长5.1%,其中:高中在校生数1366人,初中在校生数16259人;职业中学在校生数349人;小学在校生数37842人、在园幼儿数5613人,分别较上年增长2.6%、5.6%;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53人,比上年增长36.5%,其中:初中教师593人,增加9.8%;职业中学专任教师33人;小学专任教师1856人,增加29.7%。县职业中学年末在校人数349人,年内毕业33人。
九、文化
2009年末,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,其中: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1个,电影放映1个,民族歌舞团1个,图书馆1个,各类文化站、群众文艺组织16个;文化机构从业人员77人。坚持文艺的”二为“方向和”双百“方针,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性文化活动,社区文化、广场文化、农村文化活动广泛普及。全年共组织文艺队演出9场120个节目,辅导50余支演出队伍,1800余人。编排文艺节目26个,共举办各类书画、摄影展5次,组织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,全年共完成电影放映场次数1290场,观众260580人次,其中哈尼语影片放映场次282场,观众64860人次。创作作品:歌曲《花果山美丽迷人的地方》、《花果山之歌》、《浪堤敬酒歌》、《迤萨马帮参驮出的侨乡》、《侨乡供水人》、《等你来》、《故乡恋》、《祖国你好》;舞蹈《红河乐作健身操》、《奕车风情》、《红河乐作跳起来》、《欢腾的山寨》、《红河岸边傣家寨》;方言花灯表演唱《春游红河》。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。